爱游戏app官方网站入口

联系人:曹先生

手机:15538220566(微信同号)

电话:0371-85611766

传真:0371-85610989

邮箱:355621332@qq.com

宋代女子爱上蹴鞠浅谈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盛况

 

  1981年,亚洲足联在“国际足球发展史”的报告中,首次肯定了足球发源于中国,而中国古代的足球就是蹴鞠。

  蹴鞠最早是实心球,大多数都用在军事作战,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《汉书·牧乘传》时说:“鞠,以皮为之,实以物……蹴鞠陈力之事,故附于兵法。”

  到唐代时,蹴鞠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唐人徐坚就曾说:“今用皮,以胞为里,嘘气闭而蹴之。”这说明蹴鞠由实心球变成了空心球。

  球体的变化使得蹴鞠从军事用途走向了娱乐用途,到宋代时,蹴鞠运动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。

  宋代蹴鞠运动是怎样普及的?又是怎样发展的?最终带来了哪些影响?这还要从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说起。

  城市格局的变化为开展大众化的蹴鞠活动奠定了场所基础。宋以前的城市,实行的“坊市分开制”,“坊”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区,而“市”则是商品交易区,住宅区与商业区是严格分开的,很多城市中更不可思议的是分隔坊与市的高墙。但到宋代时,这种制度被打破,坊与市正式合为一体,城市发展格局被彻底打开,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娱乐场所创造了前提条件。

  市民阶层的出现为开展大众化的蹴鞠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坊市分开制的取消,大量农民开始涌入城市,从事不同的经营活动,在造就市场繁荣的同时,也使城市人口飞速增加,当时的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,人口都超过了百万。

  在宋代商品经济的滋润下,这些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富足,衣食无忧,有足够的财力来进一步追求身心上的放松,从而形成了一种市民文化。宋朝政府为了适应这种文化需求,又适时地废除了宵禁制度,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市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,从而为开展蹴鞠活动提供了群众基础。

  瓦舍的兴起为开展大众化的蹴鞠活动提出了商业化契机。随着坊市合一和市民文化的形成,为满足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瓦舍应运而生。瓦舍又称瓦子、瓦肆,是城市里固定的大型娱乐场所。瓦舍里又用栏杆围成了一个个演出单元,这是所谓的勾栏。勾栏里定期演出演唱、踢球、说书等收费性表演。

  勾栏对蹴鞠活动的兴起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正是因为有了勾栏,使得蹴鞠成了一项能够养家糊口、带来收益的商业活动,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蹴鞠活动的普及。

  随着蹴鞠运动的不断普及,它慢慢的出现了创新性的新发展,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。

  首先是蹴鞠技术越来越规范。蹴鞠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早,早在汉代时,就出现了鞠室,到了唐代,又出现了双球门。但在踢法、设备规格以及球员位置称谓上,却始终没形成定式。

  到宋代之后,随着蹴鞠运动的普及,蹴鞠开始逐渐向技巧性、娱乐性、表演性方向发展,从而出现了二种不一样的踢法,单球门和不用球门的踢法。

  不用球门的踢法称为白打,是宋代普通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踢法。它只需要一块平坦的场地,比拼的是踢出花样动作的多少,既可以是一人场,也可以是多人场。

  “一人场”属于个人的比赛,由参赛者逐一进行表演,称为“井轮”。除用脚踢之外,身体别的部位均可接球,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。

  多人场根据人数多少有不一样的称谓,也各有规定的踢球路线。《蹴鞠谱》上说“脚头十万踢,解数百千般”,就说明了踢球动作的排列组合众多,变化无穷。

  其次是出现了蹴鞠行会组织。随着蹴鞠运动的不断普及,从事蹴鞠表演的艺人也慢慢变得多,为了保护本身的利益和提高自身的技艺,他们就自发地组织了起来,成立了行会。

  当时最早也是最大的行会名叫齐云社,也叫圆社。齐云是会社的正式名称,寓意蹴鞠能踢高,上与云齐;圆社是行会内部的称谓,提醒蹴鞠艺人处理人际关系,要像圆球一样,“因圆情而识之”。

  行会有着三大任务,一是大力宣传行会组织,吸引更多艺人入会;二是组织蹴鞠竞赛,每年社团都会收取报名费,用来组织一次大型的比赛。三是宣传蹴鞠强身健体、情感交流等价值,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蹴鞠活动中来。

  除此之外,行会还会对蹴鞠艺人进行定期考核。艺人通过考核后,才能上构栏表演,来保证了艺人表演的质量。

  最后是女子蹴鞠越来越普及。随着蹴鞠活动的不断普及,不论是生活在豪华的环境中、有着充足时间的宫廷女子,还是民间的普通女子,也都喜欢上了蹴鞠。

  在踢法上,女子蹴鞠多喜欢“白打”这种无球门的踢法,可以一人踢,也可以几个人轮流着踢。女子蹴鞠没有客观公正的竞技规则,没有数量,没有强度的规定,她们参加蹴鞠活动,目的是自娱自乐以调适身心,宣泄内心的情感。

  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;而宋朝蹴鞠运动的兴盛也为宋朝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进步。

  首先,宋朝蹴鞠运动的盛行直接促进了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。无论是北宋《清明上河图》和《东京梦华录》对于东京汴梁繁华景象的种种描写,还是《都城纪胜》《梦粱录》《武林旧事》等史书中有关南宋时期的一系列蹴鞠内容的相关记实,都反映出了宋朝蹴鞠运动对经济繁荣所产生的无形推动。

  宋朝蹴鞠运动运动存在于最基本的商业区“勾栏”之中,激活了宋朝经济市场,给宋朝经济注入了新鲜的元素,带来了无限的生机。宋朝广大市民阶层受利益驱使和自身生活需求,积极投入到了商业活动中,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步。

  据《武林旧事·放春》记载:“且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,斗鸡蹴鞠诸戏事,以娱游客。”这说明宋朝人已经懂得蹴鞠来吸引游客,从而促进经营。此外,宋代大量出现的专营蹴鞠的“角球店”、专演蹴鞠的“蹴球茶坊”,也表明蹴鞠对宋朝的商品经济有了间接推动的作用。

  宋朝蹴鞠运动的盛行促进了社会交流甚至是政治交流。比如宋太祖与宰相赵普、名将石守信、其弟赵光义等人就经常踢蹴鞠,不但沟通了君臣感情,许多重大政治问题也在蹴鞠活动得以解决。

  与此同时,蹴鞠也是入仕的重要阶梯。这一点在北宋高俅、柳三复等人身上有明显的体现。

  除此之外,蹴鞠在宋朝升格为军礼,同时亦是一种外交礼仪。据史料记载无论是在宋朝宫廷在与辽、金使节的宴会上,就曾多次表演与切磋蹴鞠,在宋辽、宋金的互赠礼物中,也多次出现蹴鞠,可谓是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礼仪文明的一类阐释和延伸。

  宋朝蹴鞠运动的盛行也促进了文化繁荣。首先,民间艺人的蹴鞠表演,本身就对文化市场的繁荣起到了非消极作用。同时,蹴鞠还促进了蹴鞠文学的大量涌现。

  《全宋诗》《全宋词》以及宋人文集中诗词中对蹴鞠的咏诵多达几十篇;宋代的《文苑英华》中也收录了《气球赋》《内人蹋球赋》等多篇与蹴鞠有关的文章;《文献通考》《梦粱录》等史籍中甚至记录了宫廷蹴鞠伴奏音乐;现存《圆社锦语》中也保存了当时蹴鞠社使用的许多术语。

  蹴鞠运动源远流长,但真正转变成一项全动,还要等到宋代。蹴鞠运动之所以在宋代普及,这还在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,既促进了城市格局的变化,又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崛起。富裕且闲暇的市民阶层有着强烈的娱乐需求,蹴鞠运动因此而得以普及。

  蹴鞠运动普及之后,开始向规范化和组织化发展,不仅进一步促进了蹴鞠运动的普及,使得宋代的女子都喜欢上了踢蹴鞠;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宋代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的发展。

  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提醒我们,体育运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,这也是我们现在全力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。